人民日报人民论坛:“一碗粥”的温度
向贤彪
福州有个“拗九节”,在农历正月二十九这天,晚辈为表达对长辈的孝敬,都要精心熬制一碗粥给父母和长辈吃。清人施鸿保在《闽杂记》中载:古时有个叫目连的人,其母因犯事被关进了牢房。他探监给母亲送饭时,为防止送去的食物被狱卒吃掉,就想了一个办法,用荸荠、花生、桂圆、红糖等食材与糯米混煮,狱卒见这粥黑乎乎的,问道:“这是什么?”目连随口答道:“这是拗垢粥(福州话‘九’与‘垢’谐音)。”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,乡人感念目连的孝心,仿其孝行,每年这天煮粥孝敬双亲长辈,并相沿成习。
我国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,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周书》上,就有“黄帝蒸谷为饭,烹谷为粥”的记载。但“拗九节”的习俗能够传承,并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诱惑,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孝心和真情。一碗粥看似微不足道,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;及至送给邻居、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,它的温暖在传递、放大,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浓浓亲情,感受到真情实意。
有人说,子女与老人的住处最好是“一碗粥”的距离——从子女家中送到老人手中,粥还是热的。这是亲情关怀的温度,更是衡量子女孝心的尺度。其实,在人与人的交往中,无论是孝心表达还是爱心传递,有时并不需要重金厚礼,只需要“一碗粥”的真情,一声问候的尊重,一个微笑的善意,而这些只是举手之劳,人人皆可为之。做到了,带给别人的是感动,留给自己的是愉悦。
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几年前刚到福州打工时正逢“拗九节”,当从房东手里接过一碗热气腾腾、香甜可口的粥时感动不已,当即创作道:“一碗粥的分量,也许有人认为它很轻很轻;然而在我的心中,它却很重很重。粥的芳香,把所有山珍海味比下;粥的温暖,把我冷却的热情重新点燃……”
“一碗粥”的温度,是孝亲文化的升华,是众人拾柴汇聚的温暖。人们在这一刻停下匆忙的脚步,用心熬粥、品粥,回归的不仅是亲情孝心,还有温暖的传递、人际的和谐、正能量的汇聚。
古人曰:“言而无文,行之不远”。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,需要借助于文字,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。观察一个社会民风淳朴,人心向善向上,人们互敬互爱、和谐相处,其背后必有行之有效的道德扬弃机制。一些好的民间习俗,对人们优秀品德的传承与发扬,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。充分发掘民间习俗中的价值资源,发扬民俗的道德影响力,将其中蕴含的向上向善的元素植根于人们心中,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,美德就会有更深厚的生长土壤。
在春寒料峭的季节,一碗粥的故事让人温暖,那浓浓的粥香里洋溢着爱、饱含着情,更透出中华民族敦亲睦邻、关爱他人美德的馨香。
【2014考德上行测天天练QQ群:277359655】
点击进入 >>> 2014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
小编特推: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辅导课程
如果您想关注我
请点击右上角按钮,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!
或复制微信号hengyangkds100--粘贴到--添加朋友--搜号码
(扫一扫,加关注咨询及互动) (扫一扫,加关注了解公务员考试最新动态)